视频科普 > 肿瘤科 > 胆管癌

更多功能

视频简介

英菲格拉替尼使用的注意事项

2025-11-17 10:34:55

1035次浏览

微信分享

英菲格拉替尼作为靶向抗癌药物,使用过程中需关注多项特殊风险,通过规范监测和针对性干预,才能在发挥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用药安全。
1、眼毒性的防控措施
英菲格拉替尼可能引发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导致视力模糊等症状,同时干眼症发生率较高,在临床试验中占比达29%。防控眼毒性需建立规范的眼科监测体系:治疗前及用药1个月、3个月后,需每3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眼科检查(包括OCT)。出现视觉症状时应立即转诊眼科评估,随后每3周随访一次直至症状消失或停药,并按建议暂停用药。针对干眼症,可根据需要使用眼部镇痛剂缓解症状。
2、高磷血症及相关风险管理
该药可能引起高磷血症,进而导致软组织矿化、皮肤钙质沉着、血管及心肌钙化等严重问题,磷酸盐水平升高是其药效学效应之一。治疗全程需密切监测血清磷酸盐水平:当数值>5.5mg/dL时,需启动降磷治疗;>7.5mg/dL时,应立即停药并开展降磷治疗。临床需根据高磷血症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采取暂停用药、减少剂量或永久停药等分级处理措施,避免因矿物质代谢异常引发脏器损伤。
3、特殊人群的安全防护
英菲格拉替尼具有胚胎-胎儿毒性,动物研究证实其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因此需加强特殊人群防护:告知孕妇用药的潜在风险,避免孕期使用。有生殖潜力的女性在治疗期间及最后一剂后1个月内,需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有生殖潜力女性伴侣的男性,同样需在治疗期间及最后一剂后1个月内使用有效避孕方式,防止药物对生殖细胞造成影响,降低胎儿暴露风险。
英菲格拉替尼的使用需重点关注眼毒性防控、高磷血症管理及特殊人群防护。通过规范的眼科监测、磷酸盐水平监测和避孕措施,结合分级处理原则,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完成各项检查,出现异常及时沟通,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确保用药安全。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