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 > 疾病科普

更多功能

肠道革命:新型凝胶剂重塑结肠炎治疗

2025-10-22 08:34:22

1035次浏览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正迎来治疗技术的创新突破。近年来,以水凝胶、油凝胶及原位凝胶为代表的新型凝胶制剂,通过精准递送、长效缓释等机制,为这一复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剂型革新:从传统给药到精准递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降结肠和直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见于20-30岁人群,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腹泻、腹部绞痛、便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等药物,虽能短期缓解症状,但存在易复发和长期不良反应等局限。
       直肠给药作为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治疗途径,能绕过肝脏首过效应,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然而,传统栓剂和灌肠剂存在患者依从性差、药物分布不均等问题。凝胶剂型的出现有效克服了这些缺陷,既能实现广泛分布,又能在给药部位快速凝胶化,实现病变特异性给药。
 
技术突破:多元凝胶体系各显优势
       根据基质不同,凝胶剂主要分为水凝胶和油凝胶两大体系。水凝胶以水为分散介质,具有亲水性三维网状结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药物递送的优势载体。
       纳米水凝胶结合了纳米材料特性,能有效靶向炎症区域。研究表明,带负电的乙二醇壳聚糖-琥珀酰强的松龙纳米凝胶灌胃后可特异性积聚在结肠病变区,实现高效转移并减少不良反应。另有研究将厚朴挥发油制成纳米乳凝胶,外层包裹海藻酸钠和透明质酸水凝胶,显著提高了药物稳定性和治疗效果。
       微米水凝胶则展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通过选用pH敏感材料,可实现结肠特异性药物释放。有研究将牛至油微球包载在双交联水凝胶中,该制剂仅在人工结肠液条件下充分溶胀,展现出良好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
       油凝胶通过结构化液体油基质,成功解决了挥发油液态、易挥发等成药难题。广藿香油凝胶的研究显示,该剂型不仅载药量高、释放快速,还体现出显著抗炎效果。
 
智能升级:原位凝胶实现精准治疗
       原位凝胶剂代表了剂型创新的最新进展。这类制剂能在生理条件下发生溶液-凝胶的可逆转变,特别适合直肠给药应用。
       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在直肠给药中表现突出。研究采用泊洛沙姆407和188制备的美洲大蠊提取物热敏凝胶,能有效延长药物在结肠的滞留时间,显著缓解实验性结肠炎损伤。布地奈德温敏凝胶则成功解决了传统灌肠剂渗漏问题,实现药物在病灶部位的长期滞留和持续释放。
       复合型原位凝胶进一步融合多种技术优势。脂质体-原位凝胶结合了脂质体增溶特性与原位凝胶的黏附性能,显著提高了布地奈德等药物的直肠吸收。环糊精包合物-原位凝胶成功改善了美洛昔康等药物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体-原位凝胶使布洛芬等难溶性药物的释放度从传统栓剂的不足30%提升至80%。胶束-温敏原位凝胶则通过纳米尺寸效应和生物黏附相结合,实现了环孢素A等疏水性药物的高效递送。
       这些创新剂型的不断发展,正推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从传统对症处理向精准靶向治疗转变,为患者带来更有效、更便捷的治疗选择。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