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胃癌生物标志物检测领域,不同标志物的检测规范性和操作统一性存在明显差别。
PD-L1检测体系相对复杂,涉及多种检测抗体与平台。纳武利尤单抗对应"Dako 28-8 pharmDx assay",帕博利珠单抗对应"Dako 22C3 pharmDx assay"。尽管两种试剂盒在胃癌PD-L1表达检测中具有87%的一致性,但实际临床使用中仍需考虑平台差异带来的影响。
相比之下,CLDN18.2检测目前主要采用Ventana CLDN18 (43-14A)作为一抗,全球27个实验室的环比试验显示该抗体在不同检测平台上均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今年7月发布的《胃癌Claudin18.2临床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进一步规范了检测标准,且CLDN18.2检测仅需免疫组化,操作简便,已被纳入《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5版)的I级推荐。
获益人群:阳性率与治疗指导价值并重
从患者获益角度分析,不同生物标志物覆盖的人群范围存在显著差异。
HER2在中国胃癌中的阳性率约为10%-12%,意味着近九成患者需考虑其他治疗方案。MSI-H/dMMR作为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阳性率仅7.94%,获益群体更小。
PD-L1在HER2阴性胃癌中CPS≥1的阳性率达78%-82%,但随着阈值提高,适用人群急剧缩小:CPS≥5时降至60%,CPS≥10时仅为16%-49%。而CLDN18.2在高表达定义(≥75%肿瘤细胞具有2+/3+强度膜染色)下,中国人群阳性率达35%,在HER2阴性胃癌中可达42.3%,约为HER2阳性率的三倍。
疗效预测:稳定性和可靠性决定临床价值
疗效预测的可靠性是评估生物标志物价值的关键指标。
PD-L1作为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存在局限性,部分阳性患者对治疗无响应,而部分阴性患者仍可能获益。FDA分析显示,免疫治疗的整体获益主要依赖于CPS≥10人群,CPS在1-10区间的获益不显著。
相比之下,CLDN18.2高表达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的疗效更为明确。SPOTLIGHT和GLOW两项III期研究显示,佐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相比单纯化疗,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重要的是,CLDN18.2的表达和获益相对独立,且与免疫治疗的响应可能呈负相关。
研究表明,CLDN18.2阳性胃癌可能具有"冷"免疫表型,免疫细胞浸润有限。一项纳入80例患者的研究显示,CLDN18.2阴性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显著长于阳性组,免疫治疗相关生存期也更优。
综合检测规范性、获益人群比例和疗效预测可靠性,CLDN18.2在HER2阴性胃癌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