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 > 疾病科普

更多功能

人体器官衰老速度差异之谜破解

2025-10-27 08:42:11

1035次浏览

        2025年10月2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多家医疗中心在《Cell Genomic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系统揭示了人体不同器官系统衰老速度差异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为理解衰老异质性提供了全新视角,有望推动抗衰老治疗从“分而治之”向“合而防之”的范式转变。
研究突破:多组学整合揭示衰老异质性
       衰老作为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是大多数慢性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决定因素。传统医疗干预主要聚焦于特定年龄相关疾病的诊治,而对衰老本身的分子机制认识有限。这项题为“Multi-omic underpinnings of heterogeneous aging across multiple organ systems”的研究,整合了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数据,系统探究了9种器官特异性衰老时钟量化的生物学年龄差及其分子基础。
       研究团队采用post-GWAS方法,深入分析了基于血液的表观遗传年龄加速与器官特异性衰老之间的遗传关联。研究揭示了不同器官系统衰老轨迹的显著差异,发现一个器官的生物学衰老可能通过相互作用网络影响其他器官的衰老进程。这一发现为理解个体内部器官衰老速度差异提供了重要线索。
 
核心发现:确定优先药物靶点与生物标志物
       研究取得了四个方面的突破性进展。首先,异质性衰老表型簇展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征,揭示了衰老过程的复杂性。其次,通过基因组学方法确定了异质性衰老的优先药物靶点,为老药新用提供了潜在机会。
       在下游效应方面,研究团队揭示了由器官特异性衰老和表观遗传衰老驱动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变化,识别出可检测的生物标志物。最重要的是,研究整合各项发现,绘制了多个器官系统异质性衰老的相互作用网络及其潜在的跨层分子调控机制。
       基于DN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时钟作为研究最广泛的衰老生物标志物,在此次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器官特异性衰老时钟的发展为理解各器官衰老差异提供了重要工具。
 
临床价值:推动抗衰老精准医疗发展
       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R/Shiny的分析框架,提供了异质性衰老的全面多组学分子图谱。这一工具将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支持,推动抗衰老研究的深入发展。
       该研究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涂应锋主任医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Li Zhaoyue博士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熊杰医生为第一作者。合作单位包括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家医疗中心。
       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年龄相关疾病管理策略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从针对特定疾病的“分而治之”转向针对衰老本身的“合而防之”,可能带来远超传统治疗的健康和经济效益。随着对衰老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延缓器官特异性衰老的精准医疗策略有望成为现实,为延长人类健康寿命提供新的可能。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