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 > 行业动态

更多功能

2025年全球20家Biotech倒下!管线薄弱与融资断裂成致命杀手

2025-11-18 08:45:26

1035次浏览

       2025年,全球生物科技行业正经历严峻考验。据《Fierce Biotech》最新报告显示,截至11月初,今年已有20家生物科技企业宣布关停或濒临破产,其中包括多家曾获诺贝尔奖得主背书、融资达数轮的明星企业。这一数字凸显出生物医药行业面临的深刻挑战。
 
明星企业陨落:从铁死亡先驱到长效制剂翘楚
       在今年倒下的20家Biotech中,不乏曾经备受瞩目的行业新星。全球首家专注铁死亡药物研发的Kojin Therapeutics,曾被美国化学会评为“2021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十家初创公司”;出自MIT罗伯特·兰格教授团队的Lyndra Therapeutics,融资已进行到E轮,临床进展至III期;由诺贝尔奖得主戴维·巴尔的摩联合创立的Hookipa Pharma,曾与吉利德、罗氏等大药企达成多项合作。
       这些企业的退场方式主要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退场多因资金链断裂,如专注于ADC药物研发的Vincerx Pharma,截至2025年2月账户仅剩390万美元,不得不在4月启动清算程序。被动退场则包括因股价低于1美元被强制退市,或因股东战略调整而被迫关闭。
 
败因剖析:管线薄弱与"疯狂科学"成致命伤
       通过对这些企业的深度分析,可以发现三大关键败因。首要问题是管线质量薄弱,包括临床数据欠佳、研发进展缓慢等。以Oncternal Therapeutics为例,该公司三条成熟管线在一年内全部被砍,最终导致其于2025年3月从纳斯达克退市。
       其次是"疯狂科学"困境。一些企业虽然勇于挑战医学前沿,但面临研发难度大、市场不确定性强的挑战。Lyndra Therapeutics的精神分裂症药物虽在III期临床试验中效果良好,却因融资失败而止步。MIT药物递送研究所主任罗伯特·兰格指出,该公司的胃滞留技术可能"太早创新",需5-10年后才能显现价值。
       此外,行业投资逻辑的转变也是重要因素。某美元基金负责人表示:“现在对于Biotech的概念验证,市场包容度在降低,技术验证的失败可能直接导致公司破产。”
 
求生之路:从裁员砍管线到寻求合作
       为求生存,Biotech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大规模裁员,根据《Fierce Biotech》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已发生190轮裁员,预计全年将达252轮,较2024年激增27%。
其次是精简研发管线。老牌企业ADC Therapeutics将其丰富的PBD-ADC管线缩减至仅剩CD19一个靶点,尽管公司现金仍有1.947亿美元。最后是寻求外部合作,包括BD和并购交易,但今年倒下的20家Biotech中,多数合作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展望未来:中国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与美国市场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在BD爆发和港股市场回暖的推动下展现出增长势头。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总额达618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全球同期交易总额的39%。
       然而危机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对BD的过度依赖,2023年我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为22%,且阶段越往后达成率越低。另一方面是商业化难题,多数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在追求稳定现金流的当下,这批Biotech可能陷入"越创新越亏损"的恶性循环。
 
       Biotech的陨落虽是行业常态,但当前寒冬按下了加速键。在这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中,生物医药领域的生存逻辑愈发清晰——不仅需要创新技术和优质管线,更要具备持续的融资能力和盈利前景,二者缺一不可。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科普推荐